一、上半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上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两高四着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半年全县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5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完成96.5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既定目标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亿元,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增长7.3%,高于既定目标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2亿元,增长6.8%,高于既定目标0.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8亿元,增长0.8%。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我县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培育新质引擎。“技术合同登记”累计成交额达到8.42亿,完成全年总目标。环美制动、欧科塑业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丰华彩印、中州供水等14家企业成功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豫鑫糖醇申报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永新化学与郑州大学签订博士后联合培训协议。开展产创融合对接活动10场,开展技术需求对接专项活动14场,收集企业有效需求31项,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显著增强。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围绕神龙板材优势,签约引进卓盛电器、宏天电缆桥架等产业链下游项目。重点项目加速推进,9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比58.84%,安井食品三期投入使用,神龙腾达二期项目即将开工。助企服务持续深化,扎实开展四级分包暨“万人助万企”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部门+金融机构”分包机制,为企业解决手续、用工等问题34个。编制《2025年惠企政策合订本》,打通惠企政策上门“最后一公里”,申报满负荷生产奖补390万元。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统筹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政策规定,累计放款39.46亿元。
(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4.98万亩,总产量32.28万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增效,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一批资金支持项目已完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全县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乡村振兴稳步推进,2025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入库项目185个。
(四)文旅融合精彩纷呈。文旅活动持续提升,创新推出“羑里封神”“精忠巡游”等演艺活动和“岳飞文化交流活动”“北艾飘香·端午情浓”等系列主题活动。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278.7 万人,同比增长 7.5%;旅游综合收入8.4 亿元,同比增长 7.5%。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永百泰商文旅综合体项目、小庄村露营基地项目进展顺利。乡村旅游初见成效,汤河两岸植入部落驿站、特色农家乐、非遗特色文创等消费场景30余处,形成“文旅引流+消费转化+创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协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物流港一期科创中心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二期人才公寓等项目即将全面开工。成功签约重型飞艇产业园、倾转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中国飞龙安阳飞行学院等项目。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大宗商品公共仓储及多式联运项目完成竣工验收。2025年上半年枢纽完成货物吞吐量464.26万吨,同比增长15.4%;实现物流业务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2.8%。安阳枢纽先行区入选河南省首批6个重点培育枢纽先行区,区域经济竞争力持续增强。
(六)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全力构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汤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实施项目25个,目前城区道路及配套设施提升改造、汤阴县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工程、汤阴县污泥处置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深入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先后开通客货邮线路10条,提升建成标准化农村网点68个,快递进村覆盖率达到100%。我县《依托 "公交代件 + 货运专线" 模式精准匹配农村物流需要》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七)惠民举措落地落细。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汤阴县高级中学教学楼及宿舍楼项目、人和大道小学教学楼、综合楼项目已主体完工。汤阴县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汤阴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二期项目)主体封顶。中医智能医共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养老服务提质进档,创新组建了县级养老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全县13家养老机构示范、调度、应急。稳定就业推动创业,上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313人。
(八)低碳转型提质增效。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上半年,我县优良天数为106天,同比增加19天;汤河水库断面均值达到Ⅳ类水质目标任务,石辛庄断面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提升绿色出行水平,更新57台新能源出租汽车,更新45辆新能源道路货运车辆。构建绿色制造发展格局,科伦药业、源香食品、中粮面业3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3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列入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名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县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并网863.3MW。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深层次挑战。我县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释放,产业规模与能级存在提升空间。创新驱动效能有待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规模较小,支撑拉动作用有限。
二是民生保障仍需发力。近年来,我县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差距。比如,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还比较缺乏。
三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水平仍需提升。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政府债务、金融领域风险化解压力加大,安全生产仍存在薄弱环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工作部署,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稳住经济大盘,精准解决民生问题,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充分挖掘需求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紧盯国家政策动向,围绕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领域,前瞻性谋划储备项目,加大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争取力度。发挥项目牵引作用,全力保要素、促开工、抓入库、督进度,加快实现亚新节能降碳绿色技改示范、神龙热镀锌板带生产技改项目开工,加快推进利华甾体原料药项目、太行精铸二期、泰丰制药、精品钢产业园等在建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更多实物量。着力招大引强,推动湖南早食光食品、葵花药业、贵州钢绳等重点在谈项目对接进程,推进早日签约落地。持续释放消费潜能。抓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
(二)加快做强科创引擎,狠抓工业经济提升。
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对企业用能、产出等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对比,科学预警、精准施策。严格落实县级干部分包机制,开展以企观政以及“四看三送两带回”等活动,切实提升助企服务效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锚定新增4家高企任务,着力培育产业创新“领头雁”;紧盯科小申报目标,扎实夯实创新企业梯队;聚焦4家省级创新平台培育,持续为产业创新强化支撑。构建创新平台联动机制,推动开发区申报省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岳乡创一科技申报省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夯实产创融合对接机制,依托北京离岸“双中心”,确保12场产创融合对接会高质量完成。持续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三)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力促服务业提质升级。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持续建设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加快协作区物流港及配套基础设施、伏道镇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发挥社会效益。引导重点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文旅融合,加大推进《惟有岳飞》《封神宇宙》招商力度,加快湿地公园旅游服务设施设备更新、永百泰商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打造沉浸式演艺、数字化体验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全面提升。
(四)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水系二期工程、建业森林半岛北侧道路、工兴大道、文博街等市政项目。做好新建小区集中供热工作,进一步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加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29处供水工程维修,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稳步提升路网通行水平,加快省道302一级公路改建、G515瓦岗段精细化提升工程。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2025年农业经营主体单产提升工作。持续推动宜居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河两岸”示范带,塑造“生态美、产业兴、乡风好”的乡村发展新貌。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落实《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推动“三化三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中医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如期建成,力争中央空调产业园、京东物流(汤阴)智慧物流港等项目开工落地。聚焦群腐问题排查、投诉案件化解、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监测、案例宣传等关键环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范招商引资。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和谐。
高质量完成省、市、县重点民生实事。完成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持续推动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兜底帮扶、金融扶持。做好残疾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关心救助,促进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统筹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安全,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兜牢“三保”底线。持续抓好保供稳价、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