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蓝图 谋发展 城市建设谱新篇
--汤阴县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探究
核心提示:汤阴,一个昔日豫北小县,3年间,城市建设投入达66.89个亿,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1.4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日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汤阴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搭好平台,正蓄势待发。2012年,汤阴县经济逆势上扬,全县财政预算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33.2%,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
人民网安阳2月25日电 新年伊始,笔者踏访汤阴这座千年古县,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大马路,干净整洁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业楼,绿树掩映的居民区;星罗棋布的街心公园,流光溢彩的不夜天……一草、一木、一街、一景都让人触摸到汤阴城市建设跳动的脉搏,到处透着城市建设春的信息。
近年,汤阴县城市建设恰似如椽巨笔,勾勒出崭新的轮廓,描绘出一座正在成长、崛起的新城。
汤阴长大了——城区面积从原来的11.4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
汤阴长壮了——城镇化率提高到38.8%,县城可容纳城市人口40余万。
汤阴长高了——2010年之前,汤阴县城区11层以上楼房屈指可数,3年间,该县城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1层以上楼房已达百余栋,建成和在建的多栋高层建筑让城区更“挺拔”。
汤阴变美了——穿行城区,大块的绿、大片的水,让人感受到居家的清爽、大气与舒适,彰显着城市的底蕴与品位。
而这一切变化,都来自汤阴县在城市建设中高起点的谋划、高品位的建设和管理,来源于建设秀美汤阴的强烈愿望。
“抓住城市建设就抓住了汤阴发展的牛鼻子。我们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力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谈及汤阴县近几年的发展思路,县委书记唐献泰将城市建设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思路推动城建大发展
按照汤阴县委县政府“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2009年11月,汤阴县成立了城市建设指挥部,并从县直单位和乡村抽调400多名工作人员,分组安排到城市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从此拉开了汤阴城建大发展的序幕……
“城市建设就像写文章,规划就是写作之前的构思,只有好的构思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汤阴县城市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马步林说到。
汤阴县按照“规划先行、规划管总”的理念,邀请了全国顶尖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编制汤阴县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自然生态良好和历史文化厚重的特点,着力规划打造“三区两园两中心”的城市新形象。高标准编制了新行政区、城北公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汤河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中华路汤阴段两侧绿化景观设计和老城区9个街头小游园的规划设计,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了绿化蓝图。在此基础上,该县严把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关,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将所有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岳飞故里网及城区内固定地点进行公示,不断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如今,无论你指着汤阴地图上的任何位置,如果想知道这一块未来的发展走势,都可以在《汤阴城乡总体规划》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城市功能。
大投入构建城市大框架
在汤阴,说起近几年生活中的变化,每一个人都如数家珍。而对于家住市东区的韩小静来说,与市区距离越来越近是汤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我原来上班早上要倒3次车,每天不到六点就得起床,可自从这中华路开通后,上班只需40分钟,真是太方便了!”韩小静兴奋地说道。
近年,汤阴县按照加快推进“安汤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战略决策,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以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强力实施“北引南联、西进东扩”战略,构建大城市框架。2010年,该县以打通中华路为总开关,实施了光明路、御路、人和路等24条道路、5座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7亿元。2011年,该县持续加大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开工修建道路39条,进一步完善了新城区路网架构。2012年,该县将城市建设触角继续向东向南延伸,投入8600多万元,按照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修建了全长21.8公里的汤屯公路,并投入1603万元对其全线进行亮化,使该县东西部10个乡镇紧密相连,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目前,该县城区面积已由原来的11.4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增长了2.5倍,县城北部新区已经与安阳市实现了对接,“安汤一体化”框架基本形成,城建大手笔正书写秀美汤阴的“大城时代”。
大手笔描绘宜居新家园
漫步在汤阴的大街小巷,笔者用心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变化。城区主干道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新建的小区内,成片的绿地生机盎然;建成区道路面宽敞、整洁;公园、广场、汤河两岸,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老少其乐融融……这一切,无不让人欣喜地感到,汤阴城市品位正在上升,居民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现在俺们汤阴是楼变高了,路变宽了,环境美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舒心!”正在街心广场跳舞的刘素琴阿姨用一个“舒心”道出了许多人如今生活在汤阴的最真实的感受。
近年,该县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入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宜居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加强道路交通、绿化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修的城市道路水、电、气、通讯、排水、绿化、亮化一步到位,城市载体功能更加完备。2012年,该县对老城区27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翻修、硬化、亮化;顺利完成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并投入运行;铺设天燃气管道25公里;维修路面2500平方米,人行道2700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7万平方米,投资3645万元实施了中华路、中原路等4条道路绿化,全长1.5公里。清理城区主干道排水沟约1800米,补修被盗窨井盖150余处,新增安全护栏600米,更换路沿石580米,维修路灯及公用照明设施500余盏(次),确保城区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保障了城区市政设施的安全、有效运行,有力增强了城市综合保障能力。
大发展激发经济新活力
随着汤阴县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强,这也使得汤阴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方热土。
该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郑法文告诉笔者,如今,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投资、入驻产业集聚区,益海嘉里、今麦郎面粉、科伦药业、东泰制药等150家企业正在汤阴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大量外来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带动了运输、建筑、装饰等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而城区的扩容提质,又吸纳更多产业工人入住,实现乡镇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聚集,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了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产城互动水平。
通过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和产业功能体系,实现了宜工、宜商、宜居目标。目前,该县城镇化率达38.8%,县城内文化、餐饮住宿、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呈现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汤阴县经济逆势上扬,全县财政预算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33.2%,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
“蓝图已经绘就,建设如火如荼。汤阴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仍将继续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县委副书记、县长田海涛振奋地说。(记者 李明明 汤阴县宣传部 张志勇 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