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社会道德
发布:李丹阳  来源:汤阴县委宣传部  时间:2014-12-16 08:28:59 【关闭窗口】
分享:

    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全县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县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推广农村文化墙建设,把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风尚、民风民俗、地方历史文化等内容用图画形式展现出来,将一座座墙体变成了传播文明的载体、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景观,传递了道德正能量,弘扬了文明新风尚,实现了新农村文化繁荣,对促进全县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11 ,笔者来到位于我县宜沟镇的吴指挥营村,初冬的我县西部岗村,褪去几许忙碌与浮躁,多了几分闲适与淡雅,眼前一段以浓墨勾勒出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只见以宜沟镇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上,画中的房屋错落有致、人物栩栩如生,使这座静谧的偏远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宜沟街,三里长,家家都有门面房。出了南门往外望,家家都有大粮仓。”宜沟镇文化墙策划人田洪斌用诗描绘文化墙的内容,“宜沟镇在古代被称为邺南首镇,画中展现的是明、清、民国时期邺南首镇街道的繁荣景象。”

    看见笔者采访,吴指挥营村不少群众驻足于文化墙旁,咀嚼和回味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这儿画的是光绪年间,咱们这儿的第一条铁路;这儿就是咱们过去宜沟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村民张宏图为笔者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村两委不仅画图让我们看,还派人专门给村民讲解画中图像的名称和历史由来。你看,这条街就反映了当时宜沟镇经济的繁荣,这里真正是商人赚钱娱乐的天堂。这面文化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更让村民们了解了过去宜沟镇的辉煌历史。”

    随着农村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精神娱乐也达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为挖掘宜沟镇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让老百姓了解过去,今年,宜沟镇建成了长70米的传统历史文化墙,包含明、清、民国时期从南城门到北城门三里长的宜沟镇正街全貌,涉及杂货铺、民宅、河流、城墙等7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通过文化墙建设,旨在使宜沟镇村民在感受邺南首镇欣欣向荣旧貌的同时,也使村民在旧貌与今昔的对比中,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更大的启发,不仅陶冶村民情操,又提升了农村整体形象。

    随后,笔者又来到白营镇政府大门东侧,只见一幅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道德文化等为内容的文化墙顿时令笔者眼前一亮,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山清水秀的风景画、家庭和睦的道德画……更令人注目的是图画上一个个传递正能量的宣传口号:“崇德向善”、“讲文明、讲道德”、“家家讲文明,户户比洁净”…… 俨然已成为该镇镇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些文化墙,不但成为了白营镇镇区的风景线,还是传播文化、弘扬道德新风尚的一本文化读本。”采访当天,71岁的白营村村民张绍信正带着他的三岁小孙子一边观看文化墙一边把文化墙上的内容讲给孙子听。张大爷说,文化墙的建立,不仅使墙面看起来更加整洁,美化了村容村貌,还使他们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如拾金不昧、讲卫生、孝敬老人等等,希望我们镇的文化墙越来越多,越办越精彩。”

    白营村村委会主任袁河介绍,目前,镇政府投资近10万元建造全长288米的文化道德宣传墙,在内容和创作形式方面注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倡导文明,宣传公益,健康运动,绿色环保等,广泛采取图画、漫画、书法、谚语、歌谣等多种形式,包含7个方面共93个版块的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白,让村民们易懂易于接受,使文化墙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们讲文明、树新风、做好人。

    “为推动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群众整体道德素养,下一步,县文明办将在全县更大范围内推广农村文化墙建设,把农村文化墙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等结合起来,依托我县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道德、诚信、环保等核心价值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使文化道德和思想道德齐头并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县文明办主任王福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