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6号议案的答复
发布:于海生  来源:民政局  时间:2022-09-19 17:22:2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关于更好保护历史地名恢复部分村名中不规范替代字切实增强地域文化自信的议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地名是千百年来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地理标识,同时承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延续。人大代表们在百忙之中,通过查阅志史、地名志等相关资料及探访有关人员,在全县298个行政村中查证出30个村名,在历史演变中出现不规范替代字。我局立即组织人员查阅明清县志、史志、地名志、乡镇志和村志以及第一、第二次地名普查资料、碑刻等相关资料,对涉及的30个地名,逐一进行了求证,组织地名专家及相关学者,对30个地名进行了论证,30个地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地名来历为多种传说,但现存文献、碑刻与现地名相一致。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知识水平所限,村名口口相传并赋予了美好的传说,如后庄被称为“皇后庄”,官司被称为“官祠”,“士昌”被称为“寺仓”。再如二伏厂、三伏厂、八伏厂、广平厂、东西黄鹿厂、跑马厂,“厂”与“场”通用,但现存的明、清碑刻及文献中,均为现名的繁体字“厰”,专家解释,古时“厰”有棚舍、庵的意思。

二是地名发生变化,但明清以来一直沿用现名。如大小寺台,宋《相台志》中称“寺在”,明清称“寺台”。南北攸昙,元初为“优昙”,为梵语“优昙钵花”的音译,明清称“攸昙”。这些村现名使用已五六百年历史。

三是地名来历有记载,因人们的美好愿望选用了现村名。如杨辛庄、石辛庄、王辛庄、辛庄,均为明或清时期迁居此地而得名,因“新”与“辛”同音,随着迁居时间变久,人们选用“辛”代替了“新”。夏庄,明志称“下庄”,本地人因“下”字不雅,改为“夏庄”。旱塔河、水塔河,因古黄河下游支流漯(音塔)河而得名。漯河的“漯”属生僻字,故以“塔”代替了“漯”。                

四是地名称呼较早,因岁月流失演变为现地名。如顾德村,宋《相台志》称“库迪”,南北朝少数民族库狄氏的谐音,明代称“顾得”,清代又称“库迪”。李五屯,宋代称“南李”,明清称“李虎屯”,后称“李五屯”。辛留,宋代称“新刘”,明代称“新流”,清代称“新刘”。皆因谐音演变为现名。

专家认为,一二三类地名使用时间较长且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习惯,不宜改动。第四类情况可以考虑恢复传统地名。

根据专家意见,我局与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协调,乡镇组织了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村名更名征求意见会,与会人员认为现村名已沿用良久,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一旦更改地名,会让大家一时难以适应,也给社会交流带来诸多不便,三个村均不同意更改村名。

人大代表议案的提出和县人大常委会将此列为重点议案,成为我局弘扬保护地名文化、加强地域文化自信的动力。我们没有止于村名更名工作,而是更进一步进行延伸,将地名文化弘扬保护列为了今年的重要议题,积极开展了全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评选和全县第一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评选工作,组织召开了地名文化保护专家论证会,拟将我县宋代以前已使用现地名且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17个村落21个行政村纳入保护名录,如最古老的村庄西河、全国第一座监狱所在的羑河、爱情圣地邶城,晋八王之乱所涉的云村、光村、下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将城等。对列入首批地名文化名录的村庄,将建立详细的地名文化保护档案,在村旁立地名文化保护石碑,碑刻村名来历及文化传承,以利于永久弘扬与保护。同时,我局将组织人员对我县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千年古县历史传承的碑刻全面开展普查、统计和建档工作,进一步弘扬保护地名文化,增强汤阴文化自信。

汤阴县民政局

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