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河南安阳豫东北机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发布:环境保护部  来源:环境保护部  时间:2022-10-20 16:25:41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安阳市交通机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你公司《关于〈新建河南安阳豫东北机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的请示》(安交投〔2017〕3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项目选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境内,距安阳市直线距离约27公里。项目为新建国内支线民用机场,飞行区等级4C,设计目标年2025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0吨,飞机起降7971架次。工程主要内容为新建1条长2600米、宽45米的跑道和1条长245米、宽23米的垂直联络道,新建5个站坪机位、6000平方米航站楼、6000平方米停车场。配套建设空管工程和供油、供水、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等公用辅助设施。

  该项目符合《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和《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并做好场址周边城镇规划控制的情况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缓解和控制。我部原则同意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严格控制飞机噪声影响。优化飞行程序,合理调整两端跑道起降比,进一步减缓飞机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落实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场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跟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完善、强化敏感目标环保措施。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机场周边规划控制工作,根据飞机噪声限值和敏感建筑物的噪声防护要求对机场周围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运营期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超过70分贝的区域内,严禁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

  (二)加强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优化施工工艺和时序,合理调配土石方平衡。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存放和养护,施工结束后及时开展生态恢复工作。运营期加强场区内环境整治,减少对鸟类的吸引。加强灯光专项设计,减少光照对野生保护动物的吸引。

  (三)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废水经处理后综合利用,生活污水收集后定期清运。运营期场区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相应标准后用于机场绿化、道路浇洒等。加强机场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稳定运行。严格落实场区分区防渗措施,强化油库区、加油站、污水处理站等区域的防渗措施,在油库区和污水处理站下游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防止污染地下水。

  (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运输物料采取加盖篷布等措施,施工场地及时洒水抑尘。加油站等区域的储油设施设置油气回收系统,有效控制无组织排放。

  (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活垃圾、航空垃圾定期清运妥善处理,污油等危险废物交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

  (六)加强环境风险防范。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措施以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环境风险监测和监控力度,防止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油库区设置事故水池,确保事故状况下各类废水不进入外环境。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并做好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应急联动。

  (七)在项目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定期发布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与周边公众的沟通,并及时解决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保护要求。

  三、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认真落实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并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环境监理报告。项目建成后,须按规定程序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该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动,且可能导致环境影响显著变化(特别是不利环境影响加重)的,应当重新报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文件批准之日起,如超过5年项目才开始建设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我部重新审核。

  五、我部委托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和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分别组织开展该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及监督管理工作。

  六、你公司应在收到本批复后20个工作日内,将批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送我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河南省环境保护厅以及安阳市环境保护局,并按规定接受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

                                                                                                                            环境保护部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