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政办〔2022〕16号 汤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汤阴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郭沙沙  来源:汤阴县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2-08-05 09:27:09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发布时间 2022年8月5日 成文日期 2022年7月28日
发文机关 汤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汤政办〔2022〕16号
文件状态 有效


《汤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汤阴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汤政办〔2022〕1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汤阴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7月28日

汤阴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全面提升我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安政办〔2022〕9号)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截至202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防震减灾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地震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菜园镇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工程项目顺利完工,投入使用。

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实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到位。

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县、乡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地震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

地震灾害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完善防震抗震和抗震救灾指挥体系,调整防震减灾机构和职能职责。防震减灾科学普及进一步深化,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省级2所、市级1所。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需要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力。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绿色震源、光纤地震监测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深化开放合作、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风险高,历史上我县及周边地区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全县所有乡(镇)均处于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8度以上设防的乡(镇)占比70%。我县连续多年被国务院划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同时,我县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仍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较弱;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的抗震设防状况亟待改善,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不够广,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创新不够、满意度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科学把握“两个大局”,夯实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基础,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和应急准备,优化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全面推进新时代汤阴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好汤阴,奋力争当豫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地震安全服务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汤阴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县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有序推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强化抗震设防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不断提升建筑地震安全性能。

(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和运维管理,提升辖区内地震监测台站观测质量,探索综合性台站建设,丰富观测手段,按照省、市部署开展台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好预警站点的维护和管理,有序推进预警终端安装应用推广等工作。加强辖区地震监测站点环境保护,定期巡检。强化群测群防队伍管理,出台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三网一员”整体业务水平,及时有效捕捉各类宏观前兆异常信息,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辅助数据支撑。

(三)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推动县、乡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备案工作,各乡(镇)、县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预案修订完成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做好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的统筹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灾”基本需要,力争灾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通信重点保障率达100%;依据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提升我县应急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统筹加强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紧急处置等预警信息服务;提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五)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

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和机制建设,强化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履行;加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治理新格局;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将地震行政执法全面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落实权责清单制度,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

(六)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馆、应急体验馆和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推进国家、省、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标准化实施,推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创建纵深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不少于5所,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不低于90%;创新宣传方式,加强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七)提升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水平。

完善地震信息化基础设施,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数据共享、协作联动、协同服务等信息化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

四、重大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对接省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规划,落实地震台站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地震台站标准化建设,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汤阴辖区建设任务。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按照国家、省、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安排,有效推进县域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编制1∶25万地震构造图,进一步提升区域抗震能力。

(三)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示范工程。

依据《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标准》,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达标创建;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加强宣讲队伍建设,突出社会力量作用发挥,切实增强宣教实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对乡(镇)的指导和支持,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工作责任和实施进度,强化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强化法治保障。全面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县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对防震减灾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健全投入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优化投入结构,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四)强化人才培养。畅通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引进渠道,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五)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评估结果应用,提高规划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