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的《周易》
发布:王万顺 袁建国  来源:安阳晚报  时间:2017-09-16 16:17:09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国际易经学会主席 成中英

《周易》被世界科学界所接受并应用于实践,是从德国开始的。

1703年4月,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八卦图与二进位制数的关系”。他将八卦的阳爻和阴爻分别看作“1”和“0”,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这就为后来利用电流的“通”和“断”,解决计算机的自动运算中的任何问题,提供了先决条件。出于对太极、八卦图的敬仰,他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中国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研究机构。

另一位著名数学家鲍威特也发现了这一关系,认为其为现代数学的算法语言奠定了基础。据此,国际数学界许多学者纷纷提出,《易经》的数理周密、广阔、巧妙,应把它摆到世界数学史殿堂中的最高位置。

从数学领域开始起步的易学,不久便引起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许多西方有识之士把目光逐渐转移到了东方。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一书尤为钦佩,他致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对易学推动科技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易经》的卦爻符号是一套宇宙原型,他强调认识这套宇宙原型对于物理学研究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

还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周易》阴阳学说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导致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目前虽然尚无定论,但这却是爱因斯坦苦苦追求四十年而力求成功的科学境界。

1966年人类遗传密码被破译,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与《易经》象数概念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太极对称性和遗传密码的特性竟然是一脉相承的,“两仪”对应“两类碱基”,“四象”对应“四种核苷酸”,“三爻”依两仪形成“八卦”对应“密码子”依两类碱基分为“八类”,六十四卦对应六十四个密码。从太极对称结构具有的稳定性可以证明,遗传密码系统早在真核细胞产生之前就已建立,这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周易》与科学的巧妙吻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自身博大的科学内涵。

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都公开表示,其科学研究和发明的成果是受到了《周易》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经济学家查理森·威尔海姆说:“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宇宙密码不仅启发美国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周易》的作者一定是外星人!”

苏联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主要就是受到中国《易经》八卦的启发。他发现,伏羲八卦次序图和原子核子链反应完全吻合,从而通过八卦与原子的潜在联系,提出了元素周期,并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从伏羲一画开天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秦始皇一统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