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平(右二)在村民家中走访 (李小伟 摄)
走进汤阴县瓦岗乡龙虎村,平坦整洁的街道、新盖的小学、粉刷一新的村委大院……“这些变化得益于来俺村的马书记,他在任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吃住在村里,带领干部群众修道路、建学校、安装路灯、找项目,实事做了一件又一件。马书记用实干让俺村变了个模样,这样的干部群众都欢迎。”8月15日,谈到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文平,龙虎村村民李广利连连夸赞。
马文平,现任汤阴县住建局供排水管理中心主任,2015年9月到瓦岗乡龙虎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龙虎村是个省级贫困村,村庄面貌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匮乏,村民收入单一,是瓦岗乡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之一。为实现2019年把龙虎村“穷帽”摘掉的工作目标,马文平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充分借助县、乡关于精准扶贫惠农政策东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驻村伊始,马文平通过入户走访、座谈调研得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龙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该村实现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为尽快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马文平一边忙着在村里与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商讨解决方案,一边马不停蹄地带领村主要干部前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派驻单位强有力的支持和马文平的积极努力下,该村先后筹得各项资金共1365万元,使一项项民生工程得以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为该村新增变压器22台,架设电线3万余米,更新电线杆200根,安装照明路灯50余盏,彻底解决了村民生活用电问题;实施农田灌溉工程,打机井23眼,铺设地埋线1万多米,使全村5000余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打饮水井2眼,改造入户管网3000米,解决了3300多名群众的吃水难题。近期,该村又投资40余万元实施街道硬化工程,将长700米的环村路再加宽4.5米,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进一步方便了村民出行。
在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后,马文平又将改善学生上学、干部办公条件和文体设施等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针对学校破旧设施影响孩子就学问题,2016年3月,他争取教育部门扶持,投资108万元,新建多功能小学教室12间、多功能幼儿教室12间;针对村干部无办公场所问题,争取单位支持投资18万元新建村室7间,配备了空调、电脑、凳子等办公器材;针对群众无文体活动场所问题,新建2500平方米广场一处,并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读室、健身器材等。所有这些设施建设,为龙虎村实现整体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文平深知,“造血”式扶贫远胜于“输血”式扶贫,进行产业扶贫才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为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他坚持因村施策、因户帮扶,经常对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等嘘寒问暖,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其解忧。村里先后对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为25户贫困户实施了“六改一增”项目。针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他根据该村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引进新品种,传授新技术,引导10余户贫困户从事育苗和红薯粉条加工,使龙虎村红薯改良品种种植面积达3000亩。此外,他还指导村“两委”成立龙飞农业服务公司,优先让贫困户参与扶贫开发、土地流转等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无劳动能力、无帮扶空间的贫困户,实施低保兜底或临时救助措施,确保贫困户有衣穿、有房住、有活干,在脱贫致富路上不掉队。
有人问马文平:“你到偏僻的龙虎村来当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天到晚忙得又苦又累不说,有时还出力不讨好,你觉得值吗?”
对此,马文平淡淡一笑:“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名党员,为群众服务是我应尽的职责。我会把龙虎村当作自己的家,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把他们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只要能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谈起村里下一步的脱贫工作,马文平信心满满地说:“下半年,我们计划再投资140万元,新建垃圾池40座,整修排水沟3000米,新建高标准公厕两座,新建50千瓦光伏发电站1处。只要我在龙虎村,就会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017年8月19日《安阳日报》二版 记者:李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