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阳日报》火龙岗上的不屈反抗
发布:伦红国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15-08-12 10:12:38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76年前,汤阴县东南的火龙岗上,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因为村民自发抗日而被载入史册。如今,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在战争中被摧毁的房屋遗迹已难觅踪影,只有三座石碑孤独地矗立在村头,碑上斑驳的文字诉说着当年村民英勇抗敌的往事,带我们重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夏天的火把点燃了整个乡村,毒辣的日头炙烤着铺开青纱帐的田野。7月28日,我们走进汤阴县瓦岗乡东江窑村这个静谧的村落,走访当年亲历战争的老人,用心触摸历史的脉搏,探寻76年前发生在这个小村庄的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

  “俺爷爷傅德顺当年是村里的保长,参与指挥了‘三·二七’自卫抗击战。”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的村委会主任傅国银当起向导,带我们径直来到位于村委会东头的三座纪念碑前。只见这三座石碑均有一人多高,由于时间久远已经风化,石碑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傅国银用手仔细擦拭石碑上的灰尘,我们依稀看到,中间那座碑额刻着“雄风义气”四个大字,碑文为“东江窑村革命英勇烈士纪念碑”。左右两座石碑的碑额分别为“名震汤东”和“革命光荣”。据介绍,这三座石碑由村民于1951年自发设立,碑文由东江窑村的抗日英雄傅凌云执笔撰写,大体记载了“三·二七”自卫抗击战中村民与日寇英勇激战的事迹。

  傅凌云:播撒革命火种 燎原豫北大地

  撰写碑文的傅凌云何许人也?我们遍访村民,想了解一下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随行采访的汤阴县党史办负责人李桂荧打开一个文件袋,带我们查阅了汤阴县的相关党史资料,伴随着村民断断续续的口述,我们脑海里逐渐勾勒出傅凌云越发清晰的影子:从进步青年成长为优秀共产党人,正是他在东江窑村向广大群众传播了革命理想,点燃了东江窑村的革命火种。

  傅凌云14岁考入河南省第四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接触《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懂得了新三民主义、工农运动和革命统一战线等革命理论,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1925年,傅凌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1928年,他遭到国民党通缉,与中共汤阴党支部其他成员自行隐蔽。

  采访中,村委会主任傅国银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从他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1935年秋天的一个拂晓,正当村民下地种麦时,突然有军队包围了村子,还打了几枪,不让任何人出村。到吃早饭时,傅国银的爷爷傅德顺看见进村的军队向汤阴县城方向走了。听到村民议论,傅德顺才知道,原来,进村的是汤阴县警备队的士兵,前来捉拿共产党员傅凌云,没有抓到,就把他爹傅学诗抓走了。至此,村民才知道了傅凌云的真实身份。

  1937年年底,国民党汤阴县党政机关为躲避日寇,撤至安阳县西部山区,傅凌云则趁机返乡,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当时,豫北地区灾荒连年,粮食歉收,盗贼蜂起。为了防匪防盗,村民千方百计置备看家枪械。傅凌云将伏道镇攸昙村的拳师张荣请到家里,办起了拳术班,村里的进步青年张永祥、傅吉、傅学恕、傅德平、傅纯、张永安等踊跃参加拳术班。利用练武间隙,傅凌云向大家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大伙儿“拿起枪杆子”,成立了“抗匪局所”。由于傅凌云刚毅正直、善为人谋,方园数十里的群众都愿同他的局所建立联系。很快,东江窑村的抗匪局所成为汤阴县东南部的抗匪核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南犯。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匪盗游勇趁火打劫,百姓惶惶不安。为了安抚群众情绪,傅凌云积极响应党中央“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的号召,联合伏道镇司马村的李耀华、大江窑村的高儒林、瓦岗村的李聚魁、大性村的孟子兴和孟宪春、岗阳村的王老五等绅士,集中数百支枪,在里于庙岗成立了“汤阴县抗日义勇军”。此后,逃往平汉路西山区避难的国民党汤阴县政府想利用傅凌云,委任他为二区(古贤)区长。傅凌云思前想后,决定将计就计,走马上任,召集联保主任、保长开会,号召大家团结起来,防匪抗日,共同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秋,傅凌云任浚县民主政府秘书,后受命秘密打入浚汤交界处地方武装团体天门会,开展地下工作,搜集情报,建立了铁路以东、卫河以西交通线,护送太行至冀鲁豫之间的过往干部、战士、学生4000余人,其中包括邓小平、杨勇、肖华、吕正操、舒同等我党高级领导干部,直接支援了各解放区的对敌斗争。

  傅国银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听他的爷爷傅德顺夸赞傅凌云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事迹。傅凌云的身体本来就弱,再加上常年为革命奔波,驰骋疆场,健康状况日渐不佳。在他担任卫西指挥部指挥长后,汤阴县领导为了照顾他,特意配给他一头骡子,供他骑乘,还每天补他一个烧饼,让他补养身体。他数次坚决推辞,组织上执意不允。无奈,行军时,他就用骡子给大伙儿驮行装和文件,紧急时把积攒的烧饼分给大家充饥。

  1945年9月19日,浚县第一次解放,成立浚县民主政府。杨贯一任县长,傅凌云任秘书。1947年5月,浚县第二次解放,傅凌云任浚县县长兼县大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傅凌云的身体原因,汤阴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劝他离职治疗,他迟迟不肯离开工作岗位,直到1951年1月浚县局势平稳后,傅凌云才离开工作岗位,住院就医。治病期间,他还以惊人的毅力,整理了一份革命回忆录。1963年6月,傅凌云因病逝世,终年56岁。

  自卫抗击战:英勇抗日伪 威名扬四方

  1939年农历三月二十七,东江窑村村民曾与日伪军展开一场自卫抗击战,正是这场激烈的战斗让东江窑村威名远扬。时任汤阴县第一任伪县长刘龙光曾沮丧地说:“当年日本攻占安阳,日本皇军才打了30多发炮弹。而为了攻占一个小小的东江窑村,日本皇军竟然打了300余发炮弹。”

  东江窑村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1939年农历正月,皇协军四五十人乘两辆汽车到村里为日军催要粮款,遭到村民坚决抗拒。因为皇协军人少,离县城又远,他们未敢动手,悻悻离去。时隔几个月,农历三月二十七,汤阴县皇协军队长张文华带领70余名伪军,再次到村里催逼粮款,并强迫村民交出保家护村的枪支,愤怒的村民将他们拒之村外。张文华进村与保长傅德顺交涉,却被手持步枪、大刀、红缨枪等武器的村民团团围住。“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是中国人为啥替日本人办事?”“中国人为啥要养活日本人?”一时间,汉奸、走狗、卖国贼的骂声不绝于耳。张文华深知众怒难犯,假装离去。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文华不只一次到村里逼粮催捐,回回都是挨一顿臭骂,空手而返。这口恶气如何咽得下去?思忖片刻,张文华心生一计,决定将部属拉至村外,隐藏起来,然后派人去汤阴县城向日军报告,谎称东江窑村有千余“红胡子”(指八路军)将皇协军团团围困,请日军前去征剿。

  当时,日军有一个团驻扎在汤阴县城。闻报后,日军立即出动战马40多匹、汽车12辆,载步兵200余名(后增至500余名)、轻重炮7门、机枪40多挺,杀气腾腾直奔东江窑村。遥望日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来,狡猾的张文华先向日军开枪射击,制造假象,日军惊慌不已,以为中了八路军的埋伏,随即向东江窑村猛烈开火,战斗打响。

  今年86岁的张永和老人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哥哥张永安和张永祥都参加了那次战斗。当年,张永和才9岁,正在村里玩耍,听到村外枪炮齐鸣,村里“鬼子来了”“不能让鬼子进村”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张永和的父母当即带他躲到了房顶上,而他的两个哥哥都拿着枪冲了出去,共同把守村西北口。村民推举保长傅德顺和枪法精准的傅纯为战斗总指挥,傅凌云去周围各村组织外援。当时,东江窑村只有12支步枪、1支手枪和100多颗手榴弹,参加战斗的村民把游击作战和巩固阵地结合起来,严密组织、分兵把口,依仗熟悉地形的优势,以围墙、房屋作掩体顽强抵抗。村里的6个出入口很快安排了人把守,枪法准的傅纯、傅德平、傅学恕、张永安等专事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远处的敌人用枪打,对近处的敌人用手榴弹炸。傅纯向敌人喊话,专打冲在前头的敌人的帽檐。如此一来,敌人无法靠近村庄,只能靠架在远处的重炮和迫击炮发威,没用多久,就把村西北部的几幢楼房摧平了。在村内群众的配合下,从中午与敌人交火到傍晚,东江窑村村民连续击退敌人6次进攻,击毙日伪军30余人,俘获敌战马两匹。

  村民的英勇反击,让日军以为村内确有八路军埋伏,不敢轻易强攻。战斗间隙,傅凌云从村东南角成功突围,跑到大江窑村、夏庄村、李五屯村等邻村动员抗日局所武装前来支援。子夜时分,各局所武装从村东分3路向敌人发起攻击。日伪军害怕夜战,遂在村东南角闪出一个缺口。傅凌云带领大伙儿冲进村子,引导村民安全转移,参战人员又唱了一阵梆子腔才撤离。次日黎明,日伪军再次在日军指挥官督战下提心吊胆地摸进村里。没想到,大多数村民已连夜转移,村内空空荡荡。为此,气急败坏的日军大肆抢掠财物,纵火焚烧房屋,并抓获没来得及撤离的3名村民。据统计,此次战斗日军打了300多炮,炸死村民6人,炸伤村民1人,其中包括一名刚出生的婴儿,村内房屋被烧毁485间。

  张永和老人回忆说,被日伪军抓走的3名村民在监牢里被敌人施以酷刑,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屈服,还把狱卒的头打了个窟窿。后来,日军找不到证据证明3名村民是共产党员,加上我党地下工作者积极营救,这3名村民也被放出了监牢。

  村民心愿:不忘革命历史 传承先辈遗志

  “三·二七”一战不但打出了东江窑村的名声,而且让傅凌云的名字更加响亮。战斗过后,国民党汤阴县政府派人到各村张贴标语,大力宣传东江窑村抗击日寇的壮举。中共冀鲁豫边区六地委还直接与傅凌云取得联系,并先后派马冠群、苏友若、石侠风、朱天德等同志来汤浚边区开展工作,成立卫西工委,以东江窑村为基地,发展党组织,壮大抗日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让后人记住东江窑村村民英勇抗击日寇的爱国壮举,1951年,东江窑村村民自发设立了三座石碑,记录了“三·二七”自卫抗击战的故事,以纪念在那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1984年第二辑汤阴县党史资料也收录了《东江窑人民“三·二七”抗击战》。

  在东江窑村,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听着“三·二七”自卫抗击战的故事长大的,向年轻人讲述当年战争中血雨腥风的故事,也是村里的战斗亲历者们最骄傲、最开心的事情。当年参加过战斗的张永安为村里的年轻人讲了大半辈子村民英勇抗日的故事,如今已经92岁高龄,讲不动了,他的弟弟张永和就主动接过接力棒。每年清明节,瓦岗乡组织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为傅凌云扫墓时,张永和都会带领大家来到三座石碑前,讲述当年村民抗击日寇的故事。天天耳濡目染,村委会主任傅国银的叔叔傅贺还编写了一本名为《小村故事》的小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东江窑村那些革命热血青年的抗日故事。

  采访中,不少村民自豪地谈起,作为抗日英雄的后辈,傅凌云的子女都很有出息,他的孙子现在在国外留学。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采访到傅凌云的后人。听说傅凌云故居离村委会不远,我们就想去看看。热心村民带我们出村委会大门,往北拐了一个弯——一座干净古朴的院落里,傅凌云故居正在重修。据了解,几年前,傅凌云的故居虽然还在,但屋顶已经倒塌,墙壁出现多处裂痕,最终在2009年冬季因失火被烧毁。今年3月,为弘扬革命先辈精神,培养广大群众爱国主义情感,傅凌云故居恢复重建工程启动,成为汤阴县第一家革命后代自费恢复重建先人的故居遗址。

  傅国银告诉我们,此次恢复重建的傅凌云故居规划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建筑面积85平方米。建成后,将作为东江窑村重要革命人物活动纪念地,内设傅凌云革命生平事迹、图片、信笺来往、报刊资料及相关书籍,还将陈列东江窑“三·二七”抗战事迹、纪念碑文及后人纪念文章等史料。

  除了恢复重建傅凌云故居,这些年,东江窑村还一直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在村里建立抗日纪念馆,并申报抗战遗址村。“如今,抗日战争的亲历者相继过世,但抗战的历史不能忘,只有铭记这段不屈的历史,大家才能更加珍惜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说到这里,傅国银的眼眶湿润了。

  采访即将结束,我们再次想起东江窑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中的那段话:“战争极为庄严壮烈,显示了轩辕子孙刚毅不屈、英勇果敢的民族气魄,挫败了敌寇凶焰,鼓舞并坚定了汤阴人民抗日之胜利信心。”对东江窑村的村民来说,历经无情岁月的冲刷,在“三·二七”战斗中被日军摧毁的旧民房早已倒塌消失,没留下一丝痕迹,但数百村民对敌不屈不挠的抗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千古永存!

(2015年8月10日《安阳日报》六版 记者:冀晓东 黄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