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阳日报》一眼干涸琉璃井 讲述村庄新变化
发布:伦红国  来源:汤阴县委宣传部  时间:2015-04-15 08:52:28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汤阴县任固镇白龙二村是一个在中原大地上极其普通的村庄,甚至一些老汤阴人也不曾听说它的名字。它所在的任固镇本就是汤阴县较为偏远的乡镇,北边与安阳县接壤,东边与内黄县隔卫河相望,经济实力中等,民风淳朴。白龙二村距离任固镇政府只有一公里,可以说是任固镇的一个缩影。4月8日,再次踏上《百村百家行》采访之路,记者期待用笔尖记录这个普通村庄的故事。

  老故事:一尊佛像一眼井

  白龙二村,过去和相邻的白龙一村、白龙三村统称白龙村,后在行政区划调整时分为三个独立的行政村落。白龙村,这个村庄的名字本身就该有个故事。

  记者跟随白龙二村党支部书记栗连希在村子里找了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想从他们口中得知村名的由来,可谁也没能说出点什么。“要不咱去看看四面佛像?也许那里能有点线索。”攀谈之中,栗连希提起村里有尊北魏时期留下的四面佛像。

  在栗连希的指引下,记者绕过村子,走了十几分钟来到一座门头很小的寺庙前。庙门紧锁,门前的碑上面刻有“四面佛造像碑”字样,是河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叫龙泉寺,过去规模不小,后来衰败了,不过逢年过节还会有香客来,算是一种精神寄托。”栗连希说话间,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从远处走来,老人离老远就喊:“俺晌午回家吃饭了,这就给你们开门。”

  老人名叫李校,今年80岁,从小在龙泉寺边上长大,后来上了年纪就当上了龙泉寺的护院人。打开院门,走进龙泉寺内,一座大殿内就是四面佛像。四面佛像刻在一块高约3米、长宽各1米的方形大石头上,佛像是站姿,有莲花基座,佛身、衣纹线条等刻工精巧。记者从大殿外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隐约可见的字迹中了解到,这是北魏时期的雕刻石佛,四面佛像寓意人民盼望官员不能忘记四面八方的有功之人。

  看完佛像,记者跟随李校绕到了寺院最后面,庭院中间的一眼古井映入眼帘。“这是琉璃井,从前打这样一眼直径近1.5米的八角琉璃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小的时候,这井里还有水,那时候贪玩下去过。井壁上的石头光滑透明,就像琉璃一样,因此叫琉璃井。这座寺庙也正是因为这眼井才叫龙泉寺。”目睹了龙泉寺的兴盛和没落,李校对这所寺院有着旁人没有的感情和了解。后来,记者从《汤阴县志》中了解到,白龙二村村名的由来确实与这尊四面佛像和这眼琉璃井有关。虽然如今琉璃井早已干涸,但却记录了龙泉寺昔日的繁华。

  暖生活:上学就业都在家

   在白龙二村采访时,记者走访了不少普通家庭,最深的感受就是村里的孩子有朝气,农户家里人气旺。这和现在许多村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荒凉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过去我们村外出打工的男人也不少。近年,因为靠近集镇,许多人开始在镇上做生意,村里先后发展起了来料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养殖基地等。农民在家有事儿干,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好的教育,这就是村民想要的生活,也是村干部努力实现的目标。”栗连希这样总结白龙二村人气旺的原因。

  48岁的秦海青夫妇开着家小卖铺,儿子经营着一家汽车装饰店,女儿和女婿卖电动三轮车。“俺以前一直在外面当建筑工,现在在家有事儿干就不愿意出去了。儿子、女婿也都在家做点小买卖,外孙、孙子都还小,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好。”秦海青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民最真实的愿望。

  37岁的张合粉是白龙二村村民回家创业的一个典型。靠着在北京、郑州打工学到的手艺,张合粉去年4月在家里办起了来料加工厂,加工儿童棉衣。“我们现在有8台机器,一天能做四五百件服装。村里的姐妹来干活儿,最多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而且上班时间自由,方便大家照顾家庭和孩子。”张合粉说,她在家里做生意,更多是为了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

  农村孩子也要接受好的教育,这在白龙二村是人人明白的道理。“村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周边村庄的孩子抢着来俺村上学。你看,俺家孙子、外孙都在白龙二村小学,外孙家在冯家巷村,可他非要来这儿上学,吃住在我这儿。”在村民李丙林家,正值中午吃饭时间,两个孩子并排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开饭,李丙林看着俩孩子满足地说,“俺村的小学不但建得好,教学质量在全镇也是数一数二的。”

  白龙二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保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栗连希对教育的重视。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栗连希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从2008年开始,每年教师节我都要给全体老师开会,制定教学目标,从村集体经济里出钱奖励老师,可以说,白龙二村是在倾全村之力办学校。”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栗连希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新变化:饮水安全路顺畅

  “以前都说农村生活环境差,现在俺村修了新路,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年前从上级申请纳入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民马上就能用上‘自来水’了,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采访中,当记者问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时,栗连希不假思索地回答,“水和路是白龙二村村民最大的心病,现在心病解决了,这就是最令群众欣喜的变化。”

  栗连希所说的“自来水”,并不是城市居民所用的自来水,而是村里共用的一口深井,通过统一的供水管网,把更加洁净、安全的饮用水送到各家各户。因为村里的水质不好,白龙二村向上级申请纳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打了一眼200米的深井,铺设管道1万多米,入户率达95%。

  “以前都是各家各户打的井,深浅不一,哪家地势低,一下雨就会形成倒灌,水质根本没办法保证。俺家的井一到下雨天打上来的水就不干净。现在村里的水管已经接到家里了,前一段试水,一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村民李玉珍在自家院子里指着水龙头说,她家为了用水方便,还专门在水龙头下垒了水泥池,就等着村里正式通水了。

  如果说自来水保证了村民的饮水安全,那么路的顺畅则使整个白龙二村大变样。2013年修路1020米、2014年修路2197米、今年预计修路1021米,短短3年间,白龙二村申请各类上级资金近百万元,完成全村4000多米的道路硬化。“现在村里还在修路,这个工程完成后,村里所有道路就能全部实现硬化,村民出行就真方便了。”栗连希如数家珍地给记者罗列着村里修路的数字,这一个个数字串起了白龙二村324户家庭的幸福路。

  从“水、泥”路到水泥路,3年间,白龙二村村民的交通工具从三轮车、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家用汽车。“路好走了,当然还是开车方便。以前村里有家庭条件好的买了车,可因为村里路不好,车只能放到村头,人再走路回家。现在,俺村有近1/3的家庭买了小轿车,换了大院门,车能直接开到自家院里。”在秦海青家门口,他指着邻居家3米多高的院门告诉记者,农民买车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现在村里的路好走了,他也准备给儿子买辆车。

(2015年4月15日《安阳日报》一版 记者:李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