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阳日报》扶贫快车直达农户家——探寻汤阴县古贤镇的精准扶贫经
发布:付宇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16-09-08 17:33:2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缺技术的参加技能培训,缺资金的申请创业贷款,政府还与产业园区达成协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8月24日,记者在汤阴县古贤镇采访时发现,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该镇通过不同的扶贫路径,把扶贫快车开到了贫困户家门口,对263户贫困户实施分类扶贫,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

 

    要扶贫思想先脱贫

 

    去年,大朱庄村贫困户朱奉恩的妻子做了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帮扶人朱和平介绍她到一家饭店打扫卫生,活儿不重又有稳定收入。朱奉恩说,自己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也能安心外出打工了,如今,每月外出务工收入4000元,家里成功脱贫。

 

    近年,古贤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重点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脱贫问题。2011年,古贤镇共有贫困人口3530人,贫困村有北韩庄村、大朱庄村、支村、北周流村和后路村。目前,北韩庄村、大朱庄村和支村已经脱贫,只剩下北周流村和后路村两个贫困村,贫困户263户850人,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331人,无劳动力的519人。

 

    采访中,提起全镇的扶贫工作现状,镇党委书记崔文峰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群众思想脱了贫,干劲自然大。近年,古贤镇整合扶贫、土地整理、“十百千”等项目资金4407万元,累计完成4.5公里省道302路桥改线工程建设、43公里乡道工程建设以及20公里村道工程建设。在农业开发中,该镇完成覆盖6个行政村的南部高标准粮田建设、覆盖北部14个行政村的土地综合整治等农业开发项目。

 

    摘穷帽先找准穷根

 

    走进古贤镇北周流村,村委会墙上挂着的北周流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格外醒目。“村里共有贫困户54户204人,每个家庭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时间都一目了然,‘挂图作战’可以增强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机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军指着墙上的脱贫攻坚作战图解释,要帮贫困户摘掉穷帽,先要找准穷根。

 

    北周流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54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就有30户,全村脱贫任务艰巨。今年年初以来,村“两委”因人施策,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制定了技术培训、协调务工、低保救助等不同的帮扶措施。目前,该村已有贫困户30余人到本村芦笋种植基地、养鸡场进行以工代学,10余人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找准穷根才能对症开出脱贫药方。根据帮扶人入户走访、调查贫困户现有致富门路或想法汇总结果,古贤镇党委、镇政府开出了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脱贫药方——在北周流村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带动贫困户整体脱贫;在后路村重点发展以蔬菜种植、肉鸡蛋鸡养殖为主的农业种植、养殖产业。今年年初以来,通过产业帮扶使全镇74户贫困户脱贫。

 

    有了点子再搭梯子

 

    支村贫困户燕同岭有驾驶技术。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他争取了小额贷款,购买了小型货车跑运输后,成功脱贫。古贤镇党委、镇政府共争取小额贷款200多万元用于像燕同岭一样的贫困户创业脱贫。

 

    “有了脱贫意愿,找到脱贫路径,镇党委、镇政府就要想着法子为贫困户搭把梯子。”古贤镇党委书记崔文峰的话十分形象。该镇对具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强的贫困户,通过镇大众创业项目库筛选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帮助其自主创业,争取小额担保贷款,尽早脱贫。针对缺技术的24户贫困户,依托扶贫办和人社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电焊、驾驶、电脑、裁剪等培训,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水平,增强“造血”能力。

 

    如今,古贤镇流转土地1078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初步形成了以优质蔬菜、樱桃为主导,以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该镇还利用园区优势,与新型材料产业园区签订带贫协议,积极向外输出劳动力,实现园区就业313人,县内就业289人,异地创业、就业598人。

 

(2016年9月8日《安阳日报》二版 记者:王洪星  黄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