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阳日报》晒晒西关村的三本账
发布:郭佳佳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15-12-30 08:51:07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汤阴县城关镇西关村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村,这里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荣。    

   “耕地很少,商铺很多,村民很富。”12月23日,当我们一行人迈进西关村村委会大院时,随行的城关镇政府工作人员用三句话概括了这个村的特点,也为我们探究西关村富民强村的秘密留下了悬念。    

   “群众都说西关村村民富,福利好,到底怎么个富法儿和好法儿?”面对记者的疑问,西关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星说:“让村委会副主任宁金有给你们算算账吧!”    

    第一本:民生账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不是梦    

    宁金有告诉记者,2015年,汤阴县城关镇在全省百强乡镇中排名第二十三位,而西关村的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县排名第一。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600万元,而80%的村集体收入用于发放村民福利。    

    西关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2800余人。村民平均每年可享受村里发放的各项福利1800元,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达3000元。宁金有介绍,口粮款每人每年500元,洗澡票每人每年60张,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发米、面、油。此外,村里道路保洁、公共设施维修、路灯照明等费用也不用村民掏一分钱,村委会为每个村民投了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在保证村民各项福利之后,年底还会分红。    

    西关村的老人和学生尤其幸福,村里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自食其力,剩下的老幼两类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西关村,5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领养老金500元,60岁以上老人可领1000元,70岁以上老人可领1500元。学龄儿童统一安置到县城学校就读,西关村的学生从考入高中起就能享受每年300元的奖学金,如果考入大专以上高等院校,每年还能享受500元奖学金,研究生能得1000元奖学金。“外村人都羡慕西关村村民的福利好,那是因为村集体挣的钱都花到了村民身上。”67岁的王纯善老人这样评价。王纯善在西关村当了30多年生产队长,如今仍然离职不离岗,配合村“两委”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身体好的人,我们鼓励他们为村里做些后勤工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发挥余热。”王福星告诉记者。    

   “村民的幸福指数就是这样提高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新平对此深有感触,民生财政要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西关村的各项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的占80%。西关村不但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还在汤阴县创下好几个第一:第一个通自来水,第一个通电,第一个买小麦联合收割机,纳税第一名,经济综合实力第一名……    

    第二本:富民账    

    村集体经济强了,村民才能富    

    西关村村民韩福星在汤阴县城最繁华的向阳路上做生意已30年,从在村庄附近的布匹市场卖布到在向阳路上的商贸城卖鞋,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在做生意,有开婚庆公司的,有卖服装的。韩福星笑称,家里的日子已经提前实现了小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关村商贸繁荣,有服装、家电、建材、小百货、小食品等转业市场,村民2800人,辖区内常住人口1万多人,多出来的这么多人都是常年在西关村租门店做生意的。西关村是个大村,为了把这个“大家庭”管好,村“两委”咬定青山不放松,利用距离县城近的区位优势发展商贸业,依托集体经济富民强村。   

    西关村商贸繁荣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关村就有沙发厂、铁匠铺。因为勤劳能干,村民出一个工最高能挣0.9元,而当时附近村庄平均一个工只有0.5元。30多年前,村里就建起市场,出租门面房,带动一批村民做起小买卖。如今,门面一条街、向阳路、商贸城等商业区成为西关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滚雪球的发展方式让西关村的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民也过上了富裕生活。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新平自豪地说:“从1982年分地后,村‘两委’就没卖过地,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都说西关村村民富,可西关村的村干部却很朴素。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不离手的玻璃杯,这些似乎成了西关村干部的标配,但他们精神饱满,对工作充满热情。几十年来,村“两委”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坚持靠发展集体经济强村富民”这个信念始终不曾动摇。“卖地那是一锤子买卖,那样的事情不能做。”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星的话掷地有声。    

    第三本:民情账    

    8年没发生过刑事案,百姓天天乐呵呵    

    在村委会大院的荣誉室,记者看到两块闪光的牌匾,一块是司法部颁发的“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另一块是省司法厅颁发的“全省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西关村8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就是民事调解书,俺村一年也签不了几份,民风淳朴在附近几个村是出了名的,不信你们找村民随便问。”村委委员兼民调主任王福庆的话语中带着自豪。    

    行走在冬日的西关村,记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迎面走来的村民大都笑容满面,不论是刚会走路的孩子,还是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抑或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在村健身文化活动广场,几个带孩子玩耍的村民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赡养老人、邻里和睦、不排外,不欺生,外村人都说西关村人好。    

   “村里治安好,很少发生邻里不和吵架的事情。”76岁的李生华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饭都吃不饱,天天靠给邻村拉电线杆赚苦力钱。现在,不愁吃穿了不说,得空还能带着孙子去健身文化广场锻炼锻炼,跟村里老哥几个一起晒晒太阳、唠唠嗑,日子乐呵呵。”    

    “西关村人好啊,不排外,俺有啥困难都热情帮忙,都把俺当自己人了。”在向阳路开饭店的李三家住白营镇西兰村,他在西关村做生意已有7年,还会继续在西关村把生意做下去,因为西关村现在就像他的家一样,左邻右舍已成为他的亲人。    

     商户李三的话引起了共鸣。“本村人说好不算好,外村人说好才是真好。”西关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星感慨地说,“集体经济就是西关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根深才能造福子孙。”    

     记者手记:西关村的三本账不但是该村商贸业繁荣的证明,也是村强民富的力证。漫步于县城最繁华的向阳路,接踵摩肩的人群,喧嚣鼎沸的叫卖,西关村热闹的集市为冬日的阴霾涂上一抹亮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是“接二连三”的产业,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2015年12月30日《安阳日报》三版 记者:冀晓东 黄亚明 实习生:王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