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一头牵着民生,一头系着文明。随着农村“厕所革命”的进行,昔日“两块砖一个坑,蝇蛆滋生臭烘烘”的简陋旱厕在汤阴县韩庄镇成为历史,干净整洁、没有异味的卫生间成为很多农家的“标配”。
近年,韩庄镇坚持“党建引领、科学施策,示范带动、整村推进,严控质量、建管并重”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的厕所都是旱厕,到了夏天,蚊蝇乱飞,蛆虫乱爬。现在经过改造,蚊蝇少了,气味不难闻了,就连村里的大环境也变干净、整洁了。大家非常满意。”3月4日,羑河村村民张志刚高兴地说。他家6口人,前两年翻盖了家里的5间大瓦房。这次趁着村里的改厕“东风”,他在粉刷装修新房时,一并将家里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家里的环境变美了,张志刚全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加舒适。
羑河村位于汤阴县城北3公里,东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北依羑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从村西通过,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村共有352户1692口人。一直以来,村民家庭生活都是以简陋旱厕为主,村容村貌一般。
自2019年起,国家开始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和引导各地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卫生厕所。2020年,羑河村借此“东风”将“厕所革命”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惠民工程抓实、抓细,按照改造一个旱厕国家补贴1200元、村补贴300元的标准,经过宣传动员、质量监管、督查进度、后期管护4个环节,全村总投资480万元,开挖入户污水管网7000余米,入户改厕400余间,改造公厕1座。
厕改中,该村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该村从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和卫生习惯入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对卫生厕所建设标准、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主动改厕。该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自建、统建、改建等方式,严格执行无公害化改厕标准,实施三格式粪池改厕,然后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村污水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该村还外出考察移动厕所项目,自筹资金20余万元,由村集体加工组装移动厕所450个,除本村使用120个外,还销售到邻村和其他乡镇300个,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6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加工制作移动式厕所成了羑河村的一项产业。该村还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农村美、洁、净,实现了“厕所革命”质量与数量双达标。
厕所改造之后,羑河村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改厕后运行维护机制,推进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农户规范使用,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村民李顺只是“厕所革命”的受益者。他家的老房子因为地方狭小,无法建造水冲式厕所,他便根据改厕技术人员的设计,使用了铝合金移动式厕所,其功能和建造的固定厕所一样齐全,而且造价便宜、美观大方。李顺只每天将卫生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李顺只说:“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家里改造厕所,政府补贴1000多元,个人只需支付300多元。”
在进行厕所改造的基础上,羑河村还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村里的美居行动,人人为美丽家园添砖加瓦。2020年,该村共整修街巷10余公里,拆除违法建筑10余处,修复残垣断壁600平方米,建设文化墙800平方米,弱电入地1000米,建设街心花园1处,种植白蜡、大叶女贞、红头石楠、月季等树木1000余棵。该村还整合资源,将“厕所革命”与“四好农村路”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全域无垃圾”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美丽新羑河。
现在,漫步羑河村,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宽阔笔直,街巷四通八达,路灯明亮耀眼。洁净如新的人居环境既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使羑河村的“颜值”不断攀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前不久,该村荣获“河南省卫生村”称号。
“现在的生活跟做梦一样,想都不敢想。村子环境优美,家中窗明几净,厕所干净卫生,苍蝇蚊子都少了,夏天能利用太阳能洗澡,冬天有电器能取暖,生活真是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胡会只高兴地说。
如厕事小,却是关系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大事。韩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污染的一项重点惠民工程,坚持不懈地推进改厕工作,千方百计把这块影响百姓生活品质的“短板”补齐,推动全镇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原载于2021年3月10日《安阳日报》5版 安阳日报记者 郭 凡 通讯员 张百瑞 刁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