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三千邶城,传延十九邶风。
汤阴县瓦岗乡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邶风》的故乡。稼穑之际劬劳之余,3000年前的人们在这里抒情咏怀婉转而歌,经采集而成《邶风》19篇,记述了当时邶国人民的生活、爱情、生产、狩猎、征战等场景。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
“四十五里火龙岗,沙石白干黏土浆。旱生火,涝起涧,种在人,收在天。”这首名为《火龙岗》的歌曲,如今张贴在瓦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墙上,真实描写了“东水西调,引卫上岗”工程实施之前的农业生产状况。
瓦岗乡地处火龙岗顶,海拔118米,西高东低,地薄水缺,因地势呈脊形瓦状而得名。8月13日,我们踏访《邶风》故里,感受这方古老土地上如丝如缕般流淌的新韵。
乡里有间“党性葆先室”
在瓦岗村文化大舞台北侧,有一处独特的“民居”,这里是瓦岗乡的乡村记忆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展馆,分为农耕文化、老家印记、红色记忆三部分。自去年开馆以来,那些有时代感的老物件、泛黄的老照片、惟妙惟肖的微缩景观,勾起了人们的无尽乡愁,很快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正如门口的那副对联所道:闻乡音观乡景引乡情回忆往昔,品乡味记乡事释乡愁不忘初心。
乡政府院内也有一间独特的房间,这里是瓦岗乡“党员党性葆先室”。步入其中,一面镜子立于眼前,照镜子正衣冠,让每名党员干部的使命感与敬畏心油然而生。“党性三十问体检指标”“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力戒十种病”……提醒大家时刻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创业重任。
3个月前,刚刚上任的瓦岗乡党委书记韩卫锋提出了党建“222”的工作思想,即巩固两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乡党委和农村党支部),做好“双基”(基层和基础)工作,发挥两个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工作格局,已经成立五个专班,正在全力打造“五个瓦岗”(富强瓦岗、诗经瓦岗、生态瓦岗、文明瓦岗、幸福瓦岗)。
抓党建,必须下好先手棋,改掉“慢半拍”的习惯。强作风,不让乡村干部跑龙套、拉软套、拉偏套。
以前每周一上午乡里开会,安排部署一周的工作,下午再传达到村里。有时临时性任务来了,会推后一两天才能传达到村。该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马朝说:“现在不同了,韩书记提出抓党建要抓细节、抓小事,这样才能促工作落实、促大事落地。”
如今,每周一10时前,一周的工作安排就传达到了19个行政村,这已经成了瓦岗乡的一条“铁律”。
李成真的梦想成真了
11时,在李五屯村村北的一块田地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真和工人师傅正组装着两台新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他们的身旁,两栋日光温室像比赛一样,从西向东延伸,足足有400多米长,不锈钢棚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李成真亲切地把这两栋日光温室称为“小康棚”。
李五屯村有395户1490口人。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是李成真多年来的梦想。
为李成真圆梦的是在外创业的村民李先乐、肖改粉夫妇。二人长年在山东、山西等省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后来成立了一家集蔬菜、水果种植和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今年6月,在李成真的多次“游说”后,夫妇二人回乡创业,为他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小康棚”。
“小康棚”是李五屯村的大手笔项目,总投资1340万元,占地13.3公顷。一期投资200万元,占地2公顷,预计年产值150多万元;二期投资470万元,占地4.67公顷,今年11月动工;三期投资670万元,占地6.67公顷,明年春天动工。
李成真算了一笔账:一期项目建成后,可为本村群众提供4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群众增收60万元;二期、三期项目实施后,可让附近200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为群众增收300万元。
“再过几天,我们从山东寿光订的黄瓜、五彩椒种苗就运来了。棚内采用高垄栽培、滴灌技术。国庆节前后,我们村种的黄瓜就能上市了。”此时,李成真黑红的脸庞上写满了喜悦。
电商带火了“迷倪鱼”
14时许,在瓦岗乡政府南侧的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大厅内,乡人大主席郝光辉一边查看这两周的电商销售统计表,一边向工作人员询问电商销售员的培训情况。
大厅展台上,瓦岗小杂粮、红薯粉条、五粮醋、鸽子蛋、鹌鹑蛋等土特产花样繁多、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瓦岗乡的土质适合种植小米、绿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群众有制作手工粉条、粉皮的技术,辖区内现有2家小杂粮生产企业、6家鹌鹑和鸽子养殖基地、1家五粮醋生产企业。“为打造瓦岗乡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了与陕西一家科技公司合作。该公司负责电商技术培训、产品包装设计、指导网上销售等具体业务。”郝光辉说。
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模式正并行铺开——线上依托电商服务中心,开设网店,培养本地网红主播,通过网络直播、河南农购网、淘宝、拼多多等进行网上带货;线下通过向商超等供货进行平台销售。据郝光辉透露,借助两种销售渠道,瓦岗乡计划年销售各类农产品6000万元,新增群众就业500余人。
大江窑村村民刘新春是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此前,他做童装加工生意,制成后送到柏庄市场,工夫没少费,效益却不高。现在,他通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拼多多上开了店,不到一个月,他的“迷倪鱼”童装己卖出了5000多件。
为旅游插上文化之翼
18时许,落日的余晖洒落在邶城村这个古老的村庄,一切显得静谧而神秘。
穿过诗经文化广场,沿青砖铺就的小径北行三四百米,清风徐徐,蛙鸣声声,我们来到了那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墙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中传诵至今的爱情名句,就出自于此。往事越千年,那时的美丽静女就是偷偷躲在这段城墙下的某个地方,娇羞而又俏皮地看着自己心上的翩翩少年。
如今,这段残破的古城墙只剩下不足20米,荒草杂树丛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爬到这上面玩,那时候这段墙要长很多。好消息是,月底县文物保护部门将会对这里进行保护性修复。”今年48岁的瓦岗乡文化站工作人员李献半是感伤、半是欣慰。
邶城村及其周围多处古文化遗址总称邶城遗址,位于古大运河遗址,1978年列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列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2020年7月申报黄河流域文化保护项目。
诗经文化传新韵,爱情圣地酿沉香。
8月11日召开的全市文化旅游大会,让韩卫锋兴奋不已。
“依托以羑里城、岳飞庙、扁鹊庙、邶城遗址等为核心的汤阴县片区,打造周易文化、岳飞文化、中医文化、诗经文化等相得益彰的汤阴三圣文化旅游组团。”会上的这段表述,坚定了他在瓦岗乡打造商周文化旅游产业联合体的信心。
韩卫锋介绍,这一文化旅游项目初步规划占地面积193.3公顷,建成后将提供近万个餐饮、物流、零售及相关服务等岗位,预计年收益2亿元左右。建设项目包括诗经文化主题公园、邶城遗址公园和商周仿古建筑群三大板块。建设内容有邶风之门和静女地标、千年爱情文化主题花园和传统文化体验、婚纱摄影等23个子项目以及鹊桥、牵手桥、倾心亭等近百个景观。
闻一曲礼乐,诵一段诗篇,食一餐周粟,步一座小镇……在韩卫锋的描述中,我们恍若走进了昨日风雅的邶城,踱入了明日如画的瓦岗。
(原载于2020年8月21日《安阳日报》1版 安阳日报记者 李剑波 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