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历史沿革
发布:政府办  来源:政府办  时间:2023-09-19 09:30:14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分享:

荡水名称出现于战国时期,荡阴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350年后,因位于荡水之南故名。“古文荡、汤一字也,义沿而画具革矣”。荡阴地方,战国先属赵,后属魏。秦属邯郸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属魏郡。三国属邺都魏郡。东魏天平初(534年)撤,入邺。二年(535年)置魏德县,属隆虑郡,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汤阴于县东17里(今之古贤)属汲郡。十年(590年)并入安阳。十六年(596年)再置于县西南30里(今鹤壁市故县村)改曰荡源。大业二年(606年)撤。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汤源县,属卫州,入古荡阴城(即今治)。六年(623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627年)又改汤阴。五代(907—960年)属昭德军节度。宋宣和初(1119年)改属浚州。后仍属相州。金(1127—1234年)属彰德府。元(1271—1368年)属彰德路。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属彰德府。

崇祯《汤阴县志》载:东抵故城接内黄界距县城60里;西抵神林村接林县界77里多南抵宜沟镇接浚县界25里;北抵羑河铺接安阳界15里。计东西长130里,南北宽40里。

明、清两代,全县编户为四十二里:

忠武坊、演易坊、羑里社、黄村屯、木佛社、士昌社、张盖屯、隆化社、士昌屯、西河社、伏道屯、伏道社、任固社、故城社、宋村社、邶城社、西城社、小元屯、江窑社、遵贵屯、大性屯、惠果寺、侯家庄、周流社、寒泉屯、鹤壁社、开信社、綦逐社、苏胡社、五陵社、将城屯、长沙屯、鹿楼社、兴寺社、南阳社、申家庄、塔河社、时丰社、偏店社、青山屯、岗阳屯、将台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宜沟南镇归汤阴管辖。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初(1912—1923年)废府治,属河北道管辖。

民国时期,据《河南通志稿》载:东至滑县内黄界60里;西至林县界70里;南至浚县界25里;北至安阳界15里。东南至浚、滑二县界50里;东北至安阳界50里;西南至林县界50里;西北至安阳界45里;东西长130里,南北宽40里。总面积4468市方里。

民国初年废里社,划为七个区,即:城厢、白营、菜园、五陵、李朱、鹿楼、鹤壁。每区下各设四段。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日军侵占时期(1938年—1945年)属豫北道。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改为四个区。一区县城领91保,908甲。二区古贤领101保,923甲。三区镇抚寨领125保,923甲。四区鹿楼集领128保,1278甲。城镇以街道为保,农村以村为保,十户为甲,各设保甲长。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春,日军侵汤后,仍设四区。一区城关、二区古贤、三区五陵,四区鹤壁。

区下为保甲,保分甲乙丙三等。甲等15甲,乙等11—14甲,丙等6—10甲,甲等设保长副保长各1人,保队附1人,干事1人,勤务3人。乙、丙等除不设干事,勤务各递减1人外,余皆同。

其时区下共设联保51处,433保,4346甲。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县境西南山区建立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辖盘石头、将军墓、辉泉沟、大宽河、小宽河5个村。

一九四四年元月改建淇汤抗日县政府。三月,太行行署——七专署命令将林县所辖之将军墓、野猪泉两村划归汤阴管辖。

同年十二月,改建安汤抗日联合政府,辖3个区,一区小宽河,二区黄龙庙沟,三区南堰(安阳)。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秋,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统治区废区改设11个乡(镇),即:城关镇、羑里乡、隆化乡、古贤镇、镇抚乡、任固乡、五陵镇、大性乡、宜沟镇、鹿楼镇、鹤壁镇。是时属(安阳)第三行政区。

同年六月安汤人民政府武装,先后解放鹤壁、鹿楼两镇,解放区扩大为6个区,一区小宽河、二区鹤壁、三区鹿楼、四区善应(安阳,下同)、五区高平、六区马投涧。

同年十月,安汤人民政府分设后,汤阴解放区划为4个区:一区鹿楼、二区鹤壁、三区石林、四区耿寺。中共冀鲁豫区委同时在县东成立汤阴县政府,划分三个区,在县境东南一带活动。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太行行署第三专署命令将安阳之王家迪、东齐村、杜家迪、师家顶、西顶、黄龙庙沟、老王岩、岭南8个自然村划归汤阴管辖。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汤阴县城第二次解放之后,规划全县为8区2镇,即:鹤壁(一区),鹿楼(二区),中石林(三区),陈下扣(四区),伏道(五区),菜园(六区),五陵(七区),任固(八区)。两镇:城关、菜园。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安阳解放之后,经太行行署第五专署命令将汤阴所辖羑河以北之汪流、前后遵贵、遵贵屯、郑寺、霸台、将台、将台屯、报德、小韩、开信、朱家营12个村划归邺县(今属安阳)管辖。同时将邺县所辖之花耳庄、张官屯、徐家庄、冢上4个村划归汤阴管辖。

同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平原省安阳专员公署。

一九五○年元月十三日,县政府规定,全县共设7个区292个行政村。一区(城关)44个;二区(鹤壁)47个;三区(鹿楼)47个;四区(宜沟)31个;五区(西柳圈)34个;六区(古贤)36个;七区(任固)53个;并设菜园镇。

 

一九五二年,菜园镇撤销,原7个区增为8个区,八区区公所驻伏道,辖29个行政村。

是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

一九五四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淇县撤销,并入汤阴(淇县原辖4个区,56个乡)。

一九五四年,普选建政后,全县原8个区不变,增设1个县辖镇(城关),并在各区下分设73个乡。

一九五五年八月,河南省安阳专署命令,将汤阴所辖之四伏厂、宋梁桥、北高城、跑马厂4个村划归安阳管辖。同时命令将安阳所辖之新庄、杨柳辛庄、葛庄、杨庄、中杨庄、三伏厂、王辛庄等村划归汤阴管辖。

一九五七年,遵照安阳专署通知,先后将鹤壁、东头、西顶、罗村、石门、施家沟、寺望台、石林、大河涧、盘石头、庞村、鹿楼(除大洼、黄鹿厂、龙堂三个村外)12个乡划归新建之鹤壁市管辖。

一九五八年,安阳专员公署撤销,属新乡专员公署管辖。

是年全县成立城关、白营、菜园、任固、五陵、伏道、宜沟7个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又分别增设韩庄、古贤和冯村(后改瓦岗)3个公社。

一九六一年,复归安阳专员公署管辖。

一九六二年,经国务院批准,淇汤复分治。原属淇县之王老屯、魏城、唐王庄、王武岗、李赵河、牛村、冯岗、小莲庄、大盖族等大队留归汤阴。自此至一九八五年无变化。全县总面积为64586平方公里。

一九八○年,城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公社全改为乡。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安阳行政公署撤销,本县划归安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