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授课精彩内容分享: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抗日英雄村·红色东江窑。
我们现在所处的东江窑村,是汤阴早期共产党员傅凌云故乡。战争年代,这里是汤东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带。在傅凌云同志的带动下,走出了一大批革命青年。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是由傅凌云同志1951年亲自撰文的“烈士英勇革命纪念碑”,此碑由三块石碑组成,记载了1939年农历3月27日发生在东江窑村的全民抗日自卫战过程及对“三·二七”抗战精神的歌颂,纪念碑已在村中矗立了七十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东江窑村民,历经时代沧桑,始终是东江窑村的地理标志和红色瓦岗的精神象征。
【故居门前】门前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初心彰显凌云志,使命铸就民族魂。”同学们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吗?
【院内南墙】我们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的纪元。新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傅凌云雕像】这是傅凌云同志的汉白玉雕像。傅凌云生于1908年,因病于1963年在安阳地区医院逝世,终年55岁。他在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不管环境多么艰险,始终对党无比忠诚,生死以之,为党、为人民奉献了光辉的一生。
【室内版面】
1、励志求学报效祖国
1908年冬,傅凌云出生在河南省汤阴县东江窑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里。他天资聪慧,8岁入私塾,13岁到县城第三小学高年级读书,14岁考入卫辉河南省第四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研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结识了牧野中学苏仰之、省立五师任铭阁、何名臣和韩墨卿等进步青年,奠定了他参加革命报效祖国的信念。
2、早期入党投身革命
1925年英法帝国主义在上海、广州制造了“五卅”和“沙基”惨案,傅凌云和工人、学生上街游行,张贴标语,抵制洋货。1925年底,傅凌云由任铭阁、苏仰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奉军围困卫辉城,他被迫辍学回到汤阴,参加了中共汤阴县支部的活动。在汤阴县城第一小学,他协助支部书记任铭阁成立了青年学会,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创办石印版小报《曙光》,为迎接北伐战争作准备工作。1927年,他和苏仰之、何名臣等编印了革命斗争宣传材料,多次去庙会上散发。1928年春,冯玉祥在河南清党,中共汤阴县支部遭敌破坏,傅凌云四处避难。1930年,同六河沟煤矿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多次接头,传递革命消息,继续宣传革命道理。
3、避难善化山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沈阳,傅凌云义愤填膺,四处发表演讲,控诉日军侵华暴行,揭露蒋氏卖国行径,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国民党行署专员下令抓捕傅凌云,他便机智躲藏于浚县善化山的山洞和破庙里,饥食野菜,饿吃山果,风餐露宿,艰难度日。逃难的生活非但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继续革命的信心。
4、动员天门会武装抗日
天门会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起初是打击土匪抢掠的民间自保武装组织,势力很大。根据中共冀鲁豫党委的指示,共产党员傅凌云、胡紫青进入天门会,对天门会武装力量进行争取改造,使之逐渐成为一支地下抗日武装。傅凌云在汤阴大寒泉、冯村、水磨湾、龙虎等村发展会员,并在邶城建立天门会第二办事处,拥有常备武装50余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防匪和抗粮抗捐斗争,收集情报,护送八路军干部,掩护沙区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伤病员通过敌占区。在傅凌云等共产党员的动员下,于1945年8月14日,天门会宣布起义,600多名起义人员被编为冀鲁豫边区浚汤支队。杨贯一任支队长,傅凌云任政治部主任。天门会成功起义,加入人民军队战斗序列,成为我党在华北地区争取会道门武装起义的典范。1990年,四集电视剧《天门精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原冀鲁豫军区司令杨得志亲笔题写片名。
5、配合参与司马伏击战
1938年3月18日,傅凌云联系活动在河南一带的冀鲁豫抗日救国军王东才部及李伍常、刘向友等地方武装,夜间突袭驻扎在司马村的日伪军,毙敌近200余人。3月23日夜,傅凌云带领瓦岗抗匪局所再次配合抗日救国军王东才部在司马设伏。翌日中午,在司马村群众的配合下,一举炸毁日军运输汽车4辆,全歼押车日军一个中队。司马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汤阴人民奋起抗日的斗志。
6、参与组织“三·二七”抗战
1939年5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汉奸张文华带领皇协军到东江窑村催粮逼款,痛遭群众抗拒,恼羞成怒,向驻汤日军谎报东江窑村有八路军,引来日军500余人,携机枪、大炮向东江窑发起进攻。傅凌云指挥群众沉着应战,接连打退敌人6次进攻。乘战斗间隙,傅凌云突出重围,联系邻村群众武装支援,夜间组织村民安全转移。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30余人,村民死伤7人。“三·二七”抗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坚定了汤浚一带人民的抗战决心。这一战,民众亮剑,让日军闻风丧胆、不敢再犯;这一战,名震汤东,让傅凌云威名远扬,使东江窑村成为抗战中心。(通讯员:杜进杰)